2021新春伊始,接踵而来的利好政策拉开了工业互联网新三年行动的序幕。无论是央视《新闻联播》对《工业互联网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》的专题报道,还是工信部印发的《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(2021-2023年)》提出的新要求,都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寄予了厚望。
在政策指路、需求爆发、资本跟进等多重条件酝酿之下,工业互联网迎来高光时刻,越来越多的政府、单位及企业开始发力工业互联网建设。同时,各大媒体、机构都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实力展开了不同维度的测评。然而,百舸争流的“工业互联网”,谁是真正懂智能制造的平台?什么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才能真正的“实力担当”?只有弄清这些问题,或许会对工业互联网有更为客观的认知。
“新三年”正当时,工业互联网迈入快速发展期
对于长期关注制造业发展的人而言,工业互联网并非全新概念,在其之前,德国最先提出的工业4.0备受业界关注。事实上,无论工业互联网还是工业4.0,共同指向都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。
在这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,中国始终都是积极的参与方。从2013年工信部印发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(2013-2018年)》至今,工业互联网已被纳入到国家战略层面,并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为了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、更深程度、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,工信部在《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(2021-2023年)》中提出,到2023年要实现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,新模式、新业态大范围推广,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。
也就是说,工业互联网不仅从概念技术验证进入到应用实践推广阶段,还随着十四五规划及“新三年”行动的开局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关键期。
据最新的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具有一定行业、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70个,广泛应用到30多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,连接工业设备数量达4000万台套。这其中不乏中国电信等通讯运营商,还包括海尔、徐工等龙头制造业企业,阿里云、腾讯云等云计算巨头以及用友、金蝶等传统it企业等等。
作为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,工业互联网是实现产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,而平台则成为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核心枢纽。因此,这不仅要求平台对工业制造多个领域、门类有着深厚的行业认知和洞察,还要涉及向数字化领域的延伸拓展。如何发挥平台资源耦合力,赋能各区域、各行业数字化转型,日渐成为各大工业互联网平台走深走实的关键,也成为评判平台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据。
百舸争流,谁能成为实力担当?
如今,行业内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实力的评定也各有千秋,有的根据技术创新能力排行,有的通过资本市值列榜,但都无异于管中窥豹。如何在榜单乱象的评选中客观、全面的了解工业互联网平台,或许可以从最权威的工信部双跨平台评选中找到答案。
以2019年公示的十大双跨平台为例,卡奥斯cosmoplat、航天云网、东方国信、树根互联、阿里云等平台基本是各个行业的龙头驱动,能够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,其背后的综合实力和差异化优势都不容小觑。
从目前这些国家级双跨平台的发展上来看,深耕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具备强大的工业基因,还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,都实现了技术上的创新引领。例如海尔旗下的卡奥斯、三一重工旗下的树根互联等等,依托多年的制造经验实现了技术的融合应用,成为国内目前重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。
新模式的探索也是对头部平台的一大考验。在“新三年”行动计划中,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新型模式的培育。而平台模式的最大创新莫过于转变视角实现以用户为中心,不断拓展服务领域。如连续两年入选双跨平台的卡奥斯cosmoplat以模式创新探索出新路径,实现了跨行业、跨领域的生态赋能。得益于国内双跨平台的创新实践,我国工业互联网形成“平台 ”的生态体系,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。
当然,工业互联网发展至今,已不再拘泥于平台自身实现模式、技术上的创新引领,更多的是与其他平台、企业共建共享。像腾讯云与树根互联联合推出了“根云”,阿里云与徐工共同搭建“徐工工业云”等,以平台的联合实现了资源、技术的汇聚;同时各大平台也结合自身转型经验实现跨行业、跨领域赋能企业转型,如卡奥斯覆盖了15大行业、浪潮云也已面向10大行业等等。
无论是模式创新、技术引领还是生态赋能成果的落地,都只是各大平台综合实力和差异化优势的缩影,这也是其他初露头角的平台望尘莫及的。事实上,评判一个平台实力的高低,不能局限在一个角度,而需要从技术、模式、标准、产融等各个角度进行综合考量。只有这样,才能发掘实力担当,评价才更为客观,榜单才更为权威。
百舸争流,奋楫者先。随着越来越多工业企业的汇入,未来3年工业互联网必将迎来快速成长的关键期。而那些肩负着中国智造担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,也必定机遇与挑战中走在前列、勇立潮头。